常州市金坛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常州市金坛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     来源: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山东省桓台县探索数字赋能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建设。桓台县面向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涉农服务部门,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平台,形成了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根据土壤情况建立地力分布一张图和耕地管理数字化档案,进行种植品种规划和标准方案制定,通过手机App指导种植户农事安排和作业管理。建设数字农场,展示种植品种、农机农艺、植保和品质提升试验全过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整合区域服务资源,提供烘干、收储、加工等多项产后服务,探索与用粮企业的订单种植模式。该县已打通各部门6大体系23类数据,对8310村的地块进行数据采集,上线地块面积27万亩,1100余个种植大户、160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家农资店、20家社会化服务主体、5家金融保险机构上线,搭建起了桓台县数字农业发展数据基座。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构建粮食规模经营附属(配套)设施用地多元化集约化供给机制。铜山区现有85万亩粮田,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1825家,但仅有不到300家有配套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主要原因是设施用地审批较为困难,手续也较为烦琐。该区按照“就近、便捷、集中”的原则,结合各地粮食生产面积情况,编制《铜山区粮食规模经营设施用地集约利用规划》。通过调查摸清底数,梳理出5亩以上潜在的可以使用的地块,与现有的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匹配,保障每个片区均有对应的规模化烘干、仓储设施地块,每个地块可以辐射服务周边1~2万亩粮田。探索多元化投资途径,通过村集体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办或者社会投资等不同的方式,集中申请较大规模设施用地,吸引辐射范围内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参与投资、共同经营。目前,已新增粮食烘干仓储能力1.8万平方米,可为近8万亩粮食种植提供烘干、仓储服务,满足了150多个粮食种植主体的农业设施用地需求。

  江苏省昆山市探索“三品一标”生产推进机制。坚持绿色发展,突出市场导向,推进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昆山梅山猪及特色果蔬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探索“小体量、高质量、高效益”品质农业发展路径。一是建立主体信用评价激励制度。围绕新品种自研、有机农产品认证等4大类20个指标,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信用评价激励,对总积分排名靠前或争先提档进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项目申报、龙头企业评定等工作中优先考虑。二是建立产业链培育、品牌培育与营销工作机制。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要求,出台了柏庐大米、阳澄湖大闸蟹、昆山梅山猪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品种培优、生态种养、标准应用、市场营销、品牌保护。三是建立全程追溯、生产标准化和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ERP大闸蟹追溯系统,对大闸蟹养殖生产全流程实施数据采集、记录和管理,实现养殖生产全程追溯。整合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等信息系统,开发农资管家智能进销存数据平台,在全市40家化肥农药经营门店全面实行实名制销售,实现用户档案、产品资料、农资购销过程等信息入网入库、互联互通。制定农田化肥农药投入限量标准,在农资连锁店销售平台加设肥药销售限量预警模块,引导农户按照定额标准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完善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机制。姜堰区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从土地流转前、中、后三个维度,构建土地规模经营制度体系,有效筑牢粮食安全“防火墙”。一是优化土地流转前的前置审查制度,确保主体资质合格。为科学解决“谁来种”和“种多大规模为宜”的问题,从源头上严控盲目进入粮食规模经营领域带来的潜在风险,探索出台《姜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办法》,强化市场准入前置审查,重点审核意向流入方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经历、已流转规模、履约情况、流转用途等,规范明确主体资格条件和不同主体经营规模把控标准。首次流转土地且无粮食规模种植经验的,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200亩;未流转过土地,但从事农业生产1年以上,且有一定农业技术的,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300亩。二是优化土地流转中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交易价格合理。兼顾土地流转相关方利益,创新完善制度,推动市场有效、农民有利。汇总分析上年度交易平台成交的土地流转数据,分片区编制发布成交均价,为交易主体自主定价提供事前参考。对面积大、竞争激烈的拟流转项目,综合考虑盈亏平衡点、本地土地流转价格水平等因素,探索评估拟定交易上限控制价。鼓励土地流转价格“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由乡镇组织每年在结算实物收割后分三个时间点,随机选择本地三家粮食收购企业进行询价,以企业收购挂牌价格的平均数作为结算指导价。三是优化土地流转后的扶持政策体系,确保经营质态良好。坚持择优扶强导向,出台《姜堰区家庭农场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对全区粮食种植类和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从生产经营水平、诚信意识、创先争优三方面进行综合赋分,根据年度得分情况动态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并依据等级实行差别化的激励支持举措。对于优质家庭农场,鼓励农户、村集体、家庭农场主三方协商,直接续租土地,家庭农场土地续租率由9.51%提升到28.46%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改变社会化服务主体小而散、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六合区探索“1+N+X”的社会化服务模式。“1”为一个核心成员,“N”为N个经营主体,“X”为多项功能布局。在农业主导型街镇推选出1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认可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内部管理规范的经营主体,发起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在综合体内部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服务标准和指导价格。目前六合区建有9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内部实现亩均节本增效100元以上,惠及生产经营主体550余个,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0%。同时,为破解农户找不到农机、农机手获取农活难等问题,还打造了区级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农户只需轻点手机就能下单,农机手线上抢单,就像呼叫网约车一样方便。

  福建省屏南县探索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路径。屏南县是典型山区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机化作业条件差。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屏南县组织国有企业出资购置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犁田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租赁给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营,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大中型农机具购买难等问题,推动种植、管理、收割、加工等粮食种植全流程基础能力提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上海市闵行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路径。闵行区探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集体资产、闲置资金等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联合经营模式攻克“有地没钱”难题,如颛桥镇黄二村联合区资产公司、镇集体公司和龙湖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改造厂房近4万平方米,租赁价格从一天的1.03/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探索飞地抱团模式突破“没地有钱”瓶颈,如颛桥镇光明村通过政府协调购置光华路一园区并升级改造,新增厂房约6.24万平方米,对外招商运营管理,每年为光明村带来至少2100万元收入。探索代建代管模式走出“有地有钱无项目”局限,如颛桥镇中沟村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星河湾集团签订建设公共租赁房代建代管协议,满30年无偿归村集体,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租金,租金每5年递增5%

  安徽省滁州市健全“1+6+103+N”的交易体系。滁州市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健全“1+6+103+N”的交易体系。“1”即在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成立的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要负责汇总本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制定交易目录、交易规则、交易流程、交易见证制度及交易格式文本等;提供农村产权交易政策相关咨询;按照分级交易的原则,组织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出具交易鉴证书;指导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6”即在6个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负责收集汇总并在交易网站发布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组织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出具交易鉴证书;提供农村产权交易政策相关咨询,对各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103”即在103个涉农乡镇依托农业农村管理机构成立乡镇交易服务站,负责区域内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关信息收集、资料审核、合同签订、合同鉴证等工作,做好资料归档备案和纠纷调解等,并提供政策咨询。“N”即力争在全市各村(涉农社区)建立村(社区)交易服务点,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联络员,负责本村(社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标的物的核实和信息收集上报及相关信息发布工作,打通产权交易“最后一公里”。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贵州省湄潭县构建“黔北民居”全过程管理机制。近年来,湄潭县探索建立“黔北民居”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使用等全过程管理机制,不仅破解了农村建房规划统筹不足、风貌管控不到位、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等问题,而且推动完善了农房功能,提高了农民居住品质。一是编制黔北民居地方标准。组织民间建筑师、专业设计师对全县民居进行认真考察、探究,根据县域乡村面貌,结合传统民居的风格,按照现有建筑材料,最终确定“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作为黔北风格的民居建设规范。编制完成贵州省地方标准《黔北民居》,规范了黔北民居风格,固化了“七元素”。二是严格黔北民居设计规划。设计出20余套不同类型建房图纸,统一编印为《黔北民居构造标准图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黔北民居范例图集》。编制完成《湄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将黔北民居纳入村庄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涌现出田家沟、七彩部落、偏岩塘等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强化黔北民居建设管控。出台《湄潭县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农村房屋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使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确保按图建造。组织建筑工匠培训,重点对《黔北民居建造施工技术导则》《黔北民居构造标准图集》等进行讲解,要求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严格按黔北民居户型设计方案建设。目前已整治村庄820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

  江西省鹰潭市探索“物业进乡村”模式,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难题,补齐农村综合服务短板,鹰潭市全面实施“物业进乡村”行动,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一是探索多方参与管护模式。创新“公司+集体+群众”共管模式,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或聘请物业公司,在行政村设立物业工作站,专业的交给公司、公共的交给集体、门前的交给群众,形成市场管护、集体管护、自我管护共存互补格局。二是明确物业服务清单。将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路灯维护、道路养护、沟塘清淤、旅游指示牌维护等专业服务事项纳入物业管护服务清单,规范物业服务内容、标准。三是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建立管护经费投入筹集制度、物业服务考核制度、村民参与激励制度,逐步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福建省永春县探索健全乡村设施经营管护机制,解决设施无人管问题。一是推行“一张图”管护模式。全面摸底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管护台账,形成基础设施数据全覆盖式“一张图”,打造政府、第三方、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信息监管一体化平台。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对纯公益性设施,将其管护经费、人员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灾毁保险。对农村供水工程等准经营性、经营性设施,探索“使用者付费”经营管护模式。三是探索规建管服一体化模式。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的增量项目,探索建立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捆绑结合并同步落实制度,引导从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实施动态管理。

  浙江省义乌市建设全域未来乡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绘制未来乡村建设蓝图。制定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市财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进行专项扶持。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管理应用平台。依托“浙里未来乡村在线”,打造市镇村三级纵向贯通、社区乡村横向共享的标准化智慧服务平台,形成“1个数字底座+N个服务应用+9大场景+3端入口”的数字总体框架,实现“一屏观全景、一图治全村”。三是聚焦城乡融合,构建“关键小事”服务网络。构建10大体系、40项指标、8大应用场景、12项标配,推动城乡要素互动、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依托未来乡村智慧应用平台,构建“问需于民”“关键小事”等特色应用,实现社会事业“关键小事”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四是创新镇企联建,组建众创乡村产业矩阵。创新镇企结对共建和美乡村模式,将国企的资源优势与乡村生态优势有机结合,推动乡村“土特产”发展。全市累计实施国企结对项目27个,村级合作资金约8.4亿元,村集体每年可收益8330万元。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建立未来乡村创评体系。制定创评办法,分类分步推进全域未来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全域未来乡村创建评价体系,构建“30项标配+N项选配”创建模式。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探索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为解决信用数据共享不畅、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抵押担保受限等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田东县以信用建设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开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并网链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金融升级改革。一是健全多元化组织机构体系。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门户网站、信用大数据、金融超市、聚合支付等四个板块,实现信用、信贷、支付的有效融合,普及到村到户到人,使金融服务从线下为主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二是深化涉农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成立农村信用信息中心,组织各乡镇、各涉农部门按月更新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信用数据库,将原信用系统信息、农经管理系统信息、扶贫系统信息及各部门提供的信息清洗组合,形成用户数达8.7万户的信用数据库。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助力抵押担保。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聚集作用,拓展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动林权、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入市流转交易、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要素资源。四是发挥保险服务保障功能。完善涉农保险、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小额贷款利息补贴等保险惠农机制,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增设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多元化需求。探索农产品(糖料蔗)“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降低了种植成本,促进产业增值获得收益。五是推进“农金村办升级版”建设。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村级金融服务模式,在172个村(社区)推进“金融与集体经济服务岗+农金村办流程制度+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各银行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把农村金融服务融入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将服务站建成“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三农”金融服务室全覆盖。创新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村金融、“乡邻小站”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取汇款、缴费等服务需求,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金融便利店”。

  四川省彭州市探索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新实现形式。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试点以来,存在银行贷后及保险公司保后管理难、办理效率低等多方面不足。彭州市打造农产品数字仓融通系统,运用金融科技进行再创新、再完善。将线下服务拓展到线上,整合数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打造全新的农产品电子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将传统纸质仓单传递数字化、标准化,实现电子仓单的信息化传递,同时将成熟的仓单贷嵌入“农贷通”平台子系统中,推动彭州市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增量扩面。一是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贷后保后管理难”。通过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所有仓库(冷库)并与“农贷通”平台深度嵌合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提供可信的农产品质押物出入库数据和实时监控,降低金融、保险机构对风险管控的担忧。二是运用电子仓单系统解决“效率低”。构建农产品电子仓单系统,实现评估、贷款、保险等环节的无缝衔接,解决纸质文书传递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三是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乱”。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单质押货主相关信息、货单信息、质押信息、风险信息等核心数据上链,保障仓单信息真实性及可溯源。

  湖南省沅陵县在政策性农房保险基础上探索商业性农房保险。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村住房抗灾能力较弱,传统的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风险保障程度不高,保险理赔金额无法满足灾后房屋重建需要。该县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构建以财政补助购买普惠型政策性保险兜底(财政统一缴纳保费30/年、基本保额2.5万元),农户根据实际情况阶梯型投保商业性保险补充(保费20~100/年不等,最高保额103.5万元),同时对家庭室内财产、人身伤亡等可购买商业附加险的农村住房风险分担机制。该机制极大满足了农户住房保险需求,弥补了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面窄、保赔额低”的不足,将有效提高农村住房保险的保障水平。

  江苏省太仓市创新探索粮食烘干清洁热源改造整体租赁服务。当下传统燃油热源烘干设备存在能源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而替代改造为清洁热源又存在一次性投入大(改造费约25/台)、改造环节烦琐、改造投资收益不确定等问题。该市创新打造以设备租赁为核心,初期零投入、服务一站式、收益稳定的清洁热源改造整体租赁模式。设备改造主体通过专项融资租赁产品“惠农租”,整体租赁新增建设的高压电气设备和改造完成的清洁热源烘干设备,以租代购实现前期零投入,并在5年租赁期内,利用节省的能源费用按季付租,叠加8万元/台的财政补贴,几乎实现零成本改造,租赁到期后设备产权转归设备改造主体。改造后的热源烘干设备碳排放量降低50%,能源成本减少65%,预计每年可实现投资收益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