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乡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开创出崭新局面。公共财政覆盖乡村的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逐步走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紧密,建设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城市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吸引力。
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乡发展格局上看,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依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短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下,必须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通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是基础。城乡是一对分工有别但又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唯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生产力合理布局,才能为乡村振兴开山凿路,为城市繁荣蓄势聚能。要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首先要聚焦于“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下遗留的制度藩篱,实现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尤其要为投身乡村的各类人才提供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也可以拥有便捷、现代化的生活工作条件,缓解乡村的“人才之渴”。其次要解决“地”和“钱”的问题,尊重市场规律,赋予乡村资源与城市资源同等权益,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同地同价同权”,确保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建立更加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城市与乡村才能持续互动,共生共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关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解决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补上历史欠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让乡村的每寸土地、每处山水、每项特色产业都充满魅力、产生价值,进而改变农村被辐射、被输血的命运,让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格局中激发动力和活力,城市与乡村互为市场,携手并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底线。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这其中数以亿计的进城农民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既要保障他们在工作的城市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和权益,拥有基本的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不为子女上学犯愁,更要确保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益稳定持续,让他们在城“干得安心”,离城“回得放心”。同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还要确保农村土地的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土地使用性质不因社会资本的进入而随意改变,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防范各类伤农风险,让广袤乡村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动力源”。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一定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互促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过程。
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篇大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只有五年多时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持续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比翼齐飞,构建城乡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