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笔者在与湖南省安化县某村村民交谈时,听闻他描述家乡的喜人变化,村里新建的柑橘果园迎来第一波回报,家门口的滩涂地建成了风光带与文化广场。但此前,作为一个特色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的村庄,由于缺少对路的产业依托,该村的兴村之路走得颇为不易。
从全国范围看,这样的村庄并非个例。在寻找产业发展方向时,依托本地区位与资源优势谋发展看似是“老生常谈”,而现实场景中,许多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往往不是显性的,寻找正确的产业发展支点与路径,其过程便充满曲折。要走自己的特色产业道路往往需要以更独特的眼光来发掘本地的“隐性”潜力,善于跳出自身视野局限,敢于“想常人所不能想”。如何找到、找准产业方向,成为非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关键。
产业兴村需要“想不到”的支点。产业发展的路有很多,“一村一品”的产业期待,在实践中往往面对着本地资源优势同一化、同质化的问题,有时整个县或者好几个村只能共享同一资源,以村为单位很难找到有区别的产业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安化县以黑茶闻名,全县几乎有70%以上的地区在从事茶产业,前文老乡所在的村庄如果在产能饱和的情况下跟风种茶,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该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自然资源条件,瞄准柑橘种植形成本村特色,同时让果园休闲农业与周边的茶旅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发展,将本地原有资源优势最大化。这也足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要依靠“错位”式思维,才能避开饱和式的产业竞争环境。这样的思路看似平常,但要跳脱出本村长期以来的产业方向和生产模式,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但也正因其不易,在定位产业方向时一旦找到了别人想不到的“支点”,后续提升产业链价值和竞争优势时往往能“事半功倍”。
产业兴村需要“敢于想”的人才。“归雁效应”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来说,带回来的不仅是人力与资金,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视野与新思维。产业虽然处于乡村之中,但其面向的需求端是外界的,需要与市场同步的眼光来整合本地资源,嫁接渠道与平台。笔者了解到,在该村的转变中,一个清晰可见的转折点在于在外办企业的能人返乡任职,带回了以果园为基础的休闲农业这一想法,并联络多方将其付诸实际。可见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经营型人才,更需要“思维型”人才,将本村的视野拓出去,将市场的期待带回来。
乡村产业要守住乡土,更要“打开胸怀”。在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平台逐渐畅通的当前,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这些原始劣势因素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已经有所减弱,产业发展的思维也应跳出束缚,以“敢想”“敢为”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